2012年05月25日16:30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會長 朱燾在接受采訪時稱,在工業設計發展史上有兩座豐碑:其一,德國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設計教育學校,其二,喬布斯是當今最負盛名的偉大的工業設計大師。兩者相距90多年。其間,有曲折的道路,有驚世駭俗的創想,更有絢麗多姿的制品,引領人類生活一天天走向多彩、美好,直至送飛船去探尋宇宙,“把互聯網裝進口袋”。
朱燾在介紹包豪斯時,稱其集成、開放、包容。他說,工業設計起源于英國的工業革命,至今已有250多年。德國的設計史有150年了,但一戰后的1919年4月才在德國魏瑪成立了“公立包豪斯學校”。這說明設計的發展有個過程,與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歷史背景密切相關。
工業化初期利弊同顯。由于大工業生產改變了手工工藝生產體系,設計與制造相分離,制造與銷售相分離,帶來了藝術與技術的對峙,帶來了產品粗制濫造、環境污染、審美標準下降。為此,包豪斯有針對性地提出并實施它的設計教育觀。主要是:藝術與技術要統一,要求設計師“向死的機械產品注入靈魂”;設計的目的是為了人而不是產品;創造與制造同盟,藝術家、企業家、技術人員應該緊密合作;視覺敏感性達到理性的水平;集體工作是設計的核心;學生的作業和企業項目互相配合等。由于包豪斯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匯集了當時建筑、工業設計、繪畫、平面設計等藝術大師作講學,交融互惠,使得辦學理念得以實施并卓有成效。
包豪斯精神為現代設計教育奠定了基礎,對現代建筑及工業設計革命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也逐步對世界文化發展產生了影響。
朱燾在介紹喬布斯時,稱其極致、專注、先知。稱喬布斯創辦的蘋果公司創造了“非同凡響”的奇跡,被譽稱“改變了世界”。人稱喬布斯改變了七大產業:個人電腦、動畫電影、音樂、移動電話、平板電腦、數字出版和連鎖商店。我認為,是工業設計成就了喬布斯,是喬布斯成就了蘋果,是蘋果改變了世界。喬布斯的成功有幾個特點:
創新“瘋狂”的特質與動力
喬布斯放縱他對設計的熱情,殘酷地要求別人和自己,甚至在患了絕癥之后,他仍然堅信:“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變世界”。他堅信,永遠不該懷著賺錢的目的去辦一家公司。他在最后的歲月里說過:“我的激情所在是打造一家可以傳世的公司,這家公司里的人動力十足地創造偉大的作品。其它的一切都是第二位的”。
站在藝術與科技的交匯處整合各類資源
喬布斯沒有直接發明很多東西(雖然他擁有200多項專利),但他把理念、藝術和科技融合在一起。在他所有的產品中,科技必定與完美的設計、外觀、手感、精致、人性化甚至浪漫地結合在一起。喬布斯說:“我們的方針就是開發高度整合的產品,這也意味著我們的生產過程也必須是整合和協作完成的”。
用戶體驗是起點和終點
喬布斯認為,用戶體驗不僅需要對用戶的功能體驗進行設想,更重要的是一種人文情懷。“我們的責任是提前一步搞清楚他們將來想要什么。”他自信地認為:“偉大的藝術品不必追隨潮流,他們自身就可以引領潮流”。這個做法,被人譽為“先你所想”。
天才人物和團隊合作
作為CEO,喬布斯可以決定公司發展戰略,專注做好幾個核心產品,砍掉一切其他業務。他可以把設計、工程、營銷部門及相關公司組織起來深度合作,可以否定有38個理由不能做某個創新的阻攔,可以把公司19個庫房關閉10個,并把庫存期從60天降至6天,……。喬布斯把大約四分之一的時間用于招募人才,他說:“我過去常常以為出色的人才能頂兩名平庸的員工,現在我認為能頂50名”。
談到“兩座豐碑”的啟示與思考,朱燾稱,說到包豪斯,人們會問:我們設計教育還能從中學點什么嗎?說到喬布斯,人們已經多次地問:我國能產生喬布斯這樣的設計師嗎?確實應該有這樣的思考。
一是如果不重視工業設計,在二十一世紀將成為落伍者。
大科學家錢學森、楊振寧、李政道和一批國內學者早就極力倡導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結合。錢學森當年在出席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成立大會時就高瞻遠矚地指出,工業設計是“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大事”。
由于歷史的原因,在我國比較系統地引進工業設計的理念、方法30多年來,前20多年發展緩慢。隨著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轉變發展方式的需求,近十年來工業設計發展的步伐大大加快。
“大環境”改善了,“小環境”的改善要跟上,“小環境”的優化,還可以促進“大環境”進一步改善。面對目前發展工業設計的大好時機,如果你不珍惜,如果工業設計這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你不當回事,那你肯定會在國內競爭中落伍,在國際上更落伍。
二是企業重視工業設計是關鍵,設計界也要轉型升級。
眾所周知,我們出口工業產品中90%是貼牌生產,我們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不到10%,一個比例太大,一個比例太小,這都跟不重視工業設計有關。
一些企業不重視設計創新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弄清設計創新與技術創新既有區別又互相聯系的關系。很多企業的“技術開發中心”或者“研發中心”中沒有負責設計創新的人員。事實上, “設計是新產品的第一道工序”,而且它的投入一般只占新產品開發的10%-20%,卻決定了整個投入的成敗。
蘋果公司是“一把手”懂設計、抓設計,并以設計為龍頭,把其它帶動、組織起來。索尼、三星等,都是一把手重視設計創新,分管設計創新的副總直接對一把手負責。我國大企業一把手重視設計的太少了。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CEO Clive Roux說:“中國企業需要更多懂得設計的領導。”
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有句重要的話:“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業,促進工業設計從外觀設計向綜合高端設計服務轉變。”外觀設計是工業設計相對容易做的,也是引進初期至今做得較多的創新,顯然這不能適應調整產品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需要,必須按國家規劃要求也進行一個“轉變”,同時使人才素質、設計水平都在質量和數量上來個“升級”。要成為工業轉型升級的助推器,工業設計本身必須轉型升級。如何理解綜合、高端、服務,蘋果公司應當可以作為一個參照。
三是進一步加強政府引導力度。
第一,現行政策要細化、要落實,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廣東省經批準試點評定工業設計師,效果很好,但是兩年過去了,有關部門還沒有下文。工信部在“若干指導意見”發出后,除了專題進行新政策研究外,開始啟動相當于國外總統獎的“工業設計優秀獎”評定工作,舉辦了各省市經信委領導參加的工業設計研修班,對市場發育起了很大推動作用。
第二,整合設計資源,建立設計創新體系。目前,我國設計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個頭不大,力量分散,人員素質不夠高,而且多數處在“體外循環”的狀態。要建立設計創新體系,使之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必須對現有設計資源進行整合。我建議,應該像英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那樣,或成立國家設計委員會,或成立統一的設計振興院,或在政府部門內設置有關設計的部、室,統一制訂規劃、政策,整合協調社會設計力量,以取得疊加融合的倍增效果。
四是用系統科學指導設計創新
工業設計具有跨領域、跨學科的特點,因此必然貫穿系統化的理論和方法。我認為,當用錢學森提倡的系統科學理論作指導。錢學森說:“我們必須有預見性,這預見性來自什么?來自科學!這個科學是什么?就是系統科學!”“系統科學的建立,實際上是一次科學革命,他的重要性不亞于相對論,或量子力學。”“面向21世紀,三次產業革命,再加上系統科學、系統工程,所引發的組織管理革命,將把中國推向第三次社會革命,出現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繁榮和強大。”
用系統科學指導設計創新,還有兩點理由:一是設計創新從來是與哲學相聯系的,從包豪斯到喬布斯的實踐,都是與美學一直相伴。二是系統科學的理論與設計創新的特點是完全一致的。而今,“系統科學根本的概念是系統”,系統科學“是進行分析和綜合的辯證思想工具,它在辯證唯物主義那里取得了哲學的表達形式,在運籌學和其它系統科學那里取得了定量的表達方式,在系統工程那里獲得了豐富的實踐內容”。工業設計是涉及面很廣的學科和產業,是集成性創新活動;無論哪一類型的創新活動,都是或大或小的系統工程。所以,系統科學中的“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以及自組(織)涌現、層次轉化、結構功能、整體優化、差異協同等規律,都可用于指導設計創新,而且會對工業設計原有的理念、方法有新的更新和升華。
此外,關于工業設計的發展方向、道路、目標和當前服務的重點產業、重點領域,朱燾說,過去30多年,我國基本上是沿著發達國家走過的路,在加快速度、縮小距離上做努力,但現在要看到并抓住信息時代到來這個重大機遇。我國在信息化方面并不落后,只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后面二、三十年就會走出一條新型的工業化道路。我們要以系統科學為指導,抓緊研究設計產業在“兩化”結合中的位置和作用。從當前來看,要具體把握:一是世界設計發展的趨勢。如綠色、生態、低碳、品味、智能、可持續生存與發展;二是設計規律和我國對設計的需求,如人性化、個性化、藝術化、體驗、綜合、集成,以及轉變發展方式、工業轉型升級的需求等;三是我國設計隊伍狀況,以及提高素質、提升水平的辦法。以此探索出中國設計創新的發展之路。
關于我國工業設計發展的目標,朱燾建議“三步走”:一是到2013年,基本完成設計機構的轉型升級;二是到2015年,基本實現工信部等十一部門“若干指導意見”中確定的目標,其中有培育出3—5家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工業設計企業,形成5—10個國家級工業設計示范園區等;三是到2020年,把我國建設成設計強國,這是我國2020年實現創新型國家目標的需要。結合工業設計發展的方向、道路和目標,現階段我國設計界的重點任務、重點服務對象應該是裝備制造業、信息產業;要努力以系統科學為指導,著力用信息技術促進設計創新和提高設計水平,推動裝備制造業和信息產業的集成應用和互相促進,努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如果說我國建成設計強國是“第九層”的話,那么現在我們應該處于第一、二層了,也許到達第九、十層的時候會出現喬布斯那樣的設計大師,出現蘋果那樣的設計公司。我們期待著,我們需要加倍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