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工業設計類發表SCI可行性分析
[摘要]:本文介紹了SCI的基本概念,簡明扼要地介紹了SCI論文寫作規范和投稿的一些技巧。收集和整理了工業設計類SCI論文發表的相關期刊,并對期刊做了簡單介紹。提出工業設計研究用到的相關方法和儀器設備。最后根據余老師的研究領域利用Web of knowledge檢索功能初步確定了計算機輔助人機工程這個大的研究方向。
1. 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科學研究也日益全球化,SCI論文是進行國際科學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使國際同行了解我們的主要渠道。近年來,我國開始以SCI 論文的篇數作為衡量科研成果大小的參考指標之一,有的高等院校還把發表SCI論文作為博士研究生能否獲得學位的一個判據。發表SCI論文,可以向世界顯示我國基礎研究的實力,提高我國在世界科學界的地位。在世界著名刊物如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一篇重要文章,對于某一學科而言,其意義不亞于在國際體育比賽中取得一塊金牌。發表SCI論文的多少和論文被引用率的高低,是國際上通用的評價基礎研究成果水平的標準。
誠然,SCI論文并非每篇都是高質量的,但總的來說其讀者較多,是國際學術界用來進行交流的主要媒介。可以認為,只有在SCI所列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才能被國際同行所廣泛知曉。從這個意義上講,研究生應該掌握SCI論文的相關作方法和技巧。下面根據作者自己點滴體會,談談寫作SCI論文的方法。
2. 濟南工業設計SCI的定義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創辦出版的引文數據庫。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其中以SCI最為重要。
SCI是美國《科學引文索引》的英文簡稱,其全稱為:Science Citation Index,,創刊于1961年,它是根據現代情報學家加菲爾德(Engene Garfield) 1953年提出的引文思想而創立的。SCI是由ISI(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nc.)美國科學情報所出版。現為雙月刊。ISI除了出版SCI外,還有聯機型據SCISEARCH。ISTP(Index to Scientific &Technical Proceeding)也由其出版。 SCI是一部國際性索引,包括有:自然科學、生物、醫學、農業、技術和行為科學等,主要側重基礎科學。所選用的刊物來源于94個類、40多個國家、50多種文字,這些國家主要有美國、英國、荷蘭、德國、俄羅斯、法國、日本、加拿大等,也收錄一定數量的中國刊物。
SCI收錄期刊,主要運用科學的引文數據分析和同行評估相結合方法,綜合評估期刊的學術價值,截至目前其收錄了 10000余種期刊,覆蓋了國際上大多有重要影響的刊物,其收錄的80萬條論文,集合了各學科的重要研究成果,SCI已逐漸成為國際公認的反映基礎學科研究水準的代表性工具,由此,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學術界將其收錄的科技論文數量的多寡,看作是一個國家的基礎科學研究水平及其科技實力指標之一。就SCI本身來說,其索引功能幫助了世界各地的科技人員獲取最需要的文獻信息,這也是創始人加菲爾德創辦SCI的目的所在,即通過文獻搜索的辦法,方便各地的科技工作者掌握本領域或即將探索領域的研究數據,從而減輕了不必要的勞動,更好地結合現存的數據進行進一步的研究,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 通過其引文功能,能很快地看到某篇論文是否被他人引用過,引文次數有多少,可以了解某一學科的發展過程。另外,使用SCI還可以了解到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信息,如:有沒有關于某一課題的評論,某一理論有沒有被證實,某方面的工作有沒有被擴展,某一方法有沒有被改善,某一提法是否成立,某一概念是否具有創新性等等。因此SCI也具有反映科技論文質量和學術水平的功能。
3 . SCI寫作論文規范
SCI 所列刊物絕大多數是英文刊物(我國列入SCI 的刊物全部都是英文版的),這對寫作者來說,需要有較高的英文水平。但是,每一個研究領域的詞匯是有限的,而且論文的句型較為簡單,因此研究生是完全具備寫作能力的。其實, 經常撰寫英文論文是學習英語的極好機會,在寫作實踐中可逐漸提高英語水平, 真可謂一舉兩得。據有關研究,我國研究生和不少研究人員的外語水平,隨著學位的提高反而有所下降,這種現象與他們減少了外語寫作練習有關。第一篇英文論文最好請專家幫助修改,刊物的編輯部也常會提供幫助。萬事開頭難,當你寫出第一篇文稿后,你就會信心百倍。
SCI論文在結構上大多由標題、摘要、引言、方法、結果、討論、結論、 致謝和參考文獻等章節所組成。這種相對固定的結構不是對文采的輕視,而是高效率學術交流的需要。采用這樣的文章結構,科研人員可以很方便地從有關章節中找到自己所要的內容。因此研究論文的寫作是科學工作者應掌握的基本功。
大多數SCI所收錄的刊物對摘要的要求是簡練明快、信息量大,讓讀者稍加瀏覽即可大致了解本文的問題、方法和結果。常見的錯誤有如下幾點:
第一, 把摘要弄成一段擴展了的標題,看上去除標題所言之外幾乎不增加任何信息;第二,研究背景談論過多;第三,問題、方法和結果三者有所疏漏,尤其是方法方面。一篇好的摘要,應在簡短的篇幅里概括本文的內容。此外,行文應連貫流暢,盡量避免提及圖表或參考文獻。
引言部分代表一篇論文的正文開頭,是不能馬虎的。在這一節里,作者應提出問題,回顧前人工作對此問題已提供了什么樣的答案,說明本文的寫作目的。在引出問題時,要對產生問題的背景有所交代,以便讓讀者了解該問題在整個學科中的位置和重要性。對于將要探討的問題或者與之相關的問題,如果前人已經有過研究,則應作必要的介紹和評價,并提及文獻的出處。在行文上,應讓讀者清楚地知道哪些觀點和結論是別人的,哪些是作者自己的。這一點如果不能嚴格區分,將會被退稿或要求修改。論文的研究目的要寫得具體,與結果和討論等部分中所表述的內容相一致。
方法這一節的寫作要求是:自成一體,即要使讀者無需借助于其它參考文獻即可了解本文所用方法的原理、技術和分析步驟,看出本文的學術思想和技術路線。如果所用的方法為作者本人所首創,則應從原理和假設到公式推導多花些筆墨,敘述清楚。即使所用方法是舊有的標準方法,也要簡練、完整地加以敘述,不能僅以列出參考文獻為滿足。這樣做的目的首先是顯示作者治學上的嚴謹態度,因為只有在方法問題上做過仔細考慮,并在實驗和觀測工作中保持必要記錄的人才能把這一節的內容寫得有條有理。另一方面濟南工業設計,有關方法和技術的充足信息也為他人做重復實驗時提供了方便。研究結果的可重復性是評價一項科研工作的重要標志之一,作者理應在這個方面采取積極合作的態度。結果部分所涉及的任務有二項。第一項任務是展示有關的(原始的和分析產生的)數據和資料,通常以圖表形式給出。此外,就圖表內容的性質、特征、可靠性等方面,可配以必要的文字描述。第二項任務是對所獲結果進行分析和邏輯論證,提供在引言中所提問題的答案。如果需要,可引用他人數據,與本項研究的結果結合起來,以獲得對問題的最佳解答。常見的失誤是把此處第二項任務的內容移至討論部分,這樣一來結果就不成其為結果了,也不符合SCI 慣例。
討論部分的內容是較為模糊的。一般來說,討論是針對以下兩種情況的:第一,所得數據只能部分回答引言中所提問題,或答案不夠確定;第二,本項研究對相關問題的意義需要闡明。如果在這兩個方面都無需說明,則討論一節應略去, 直接進入結論部分。就上述第一種情況而言,研究者有時被資料質量或技術水平所限,對問題只能提供不夠完整的解答。此時,研究者可以利用討論的篇幅,說明為何不能完全回答問題的原因,點明資料解釋的其它可能性,以及闡述下一步應繼續進行的工作。至于上述的第二種情形,在科研中也是常常遇到的。如果本項研究具有進一步拓寬的前景,可望對相關領域的探索有所幫助,則可以就哪些方面有發展潛力,有什么預期成果,技術路線如何選取等問題進行必要的闡述。
論文正文的最后一節是結論。有些科研人員認為,結論這個詞是指對某個問題的定論,而科學是不斷發展的,并無定論可言,故應代之以結語(Summary) 。在正式發表的中文論文中,也常有正文只到討論為止的現象。其實,在英語里, 此處結論的意思應該理解為對全文內容的總結,所以結論是符合英語習慣的正常用法。一般而言,這一節的作用是提綱挈領地逐條列出文中的要點(此時不宜再提任何參考文獻),每一條單獨成一個段落,這樣可幫助讀者理解作者所要強調的重要之處。
在一篇論文中,致謝決不是可有可無的。濟南工業設計科學研究項目往往需要數人的參與和合作,在成文過程中,可能有許多單位和個人給予過支持。對他們的貢獻表示感謝,這一方面是對他人勞動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對他人成績的一種評價,使被感謝的單位和個人在以后遇到獎勵和晉級等問題時有所依據。總的來說,項目的資助者,與作者共同討論過學術思想的同事,審閱過原文的同行,參加過野外工作和室內分析的人員,在圖件清繪和文字打印上提供過幫助者,以及刊物的審稿人都在致謝的范圍之內。致謝要寫得具體,應說明為什么而謝,泛泛而談的致謝,是空洞的,應予以避免。
最后,參考文獻問題。一切必要的參考文獻都應提及, 這是對前人工作濟南工業設計的承認,也是科學道德的要求(在引用時不指明文獻出處,會造成所引內容是作者本人成果的假象, 這屬于一種剽竊行為)。尤其在引言、方法、討論等節中不要忽視了參考文獻的引用。當然,列上一長串與本文并無關系的文獻, 這種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它會給編輯審稿工作帶來麻煩,也會有損于作者本人的聲譽。寄稿時,最好再給編輯部寫一封短信,說明本文的目的、意義和創新之處。我們應記住:寫作論文的目的是為了學術交流,在寫作時做到以事實為根據,讓數據說話,分清事實和觀點,分清別人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
尋找審稿人,國際期刊一般需要作者自己提出該篇論文的和作者研究領域相關的審稿人,有以下幾個途徑:第一,利用SCI檢索研究相關的科學家;第二,文章的參考文獻的作者; 第三,相關期刊編委;第四,學術會議的主席或委員;第五,詢問比較熟識的一些專業人士;第六,交叉審稿,以前的作者審現在的作者。總之,作者需要認真自建期刊審稿人專家庫。
書寫SCI論文投稿信,采用另一種方法詳細介紹選題背景和研究意義,具體指出研究成果的創新之處及其重要性,說明期刊的讀者會對稿件的內容感興趣等,有關作者的聯系地址(作者的通信地址、電話、傳真、E-MAIL等)可在信頭的作者地址中一并給出。
一篇論文投出后, 會有三種可能的情況:一是接受;二是意向接受,需作修改;三是退稿。非英語母語的論文作者,不經退修就被接受發表的情況甚少,大部分情況是意向接受,退回修改。對于被拒絕的稿件,編輯部會詳述拒絕的原因, 一般不允許補充、修改后再投,因為有些設計上的問題以及創新性等是難以補救的。
修改SCI論文,首先要感謝編輯,然后對審稿人提出問題逐條答復,盡量滿足意見中需要補充的實驗,滿足不了的也不要回避,說明不能做的合理理由,濟南工業設計審稿人推薦的文獻一定要引用,并討論透徹,直到最后發表。




